对于儿童孤独症,许多家长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。
比如孤独不同于孤独症,是否孤独症要看儿童年龄段,家长切莫自己给孩子乱贴“标签”。
当孩子出现某些“症状”,比起到医院问诊,年轻的家长更倾向于上网找答案,一旦孩子“被得病”,焦虑的家长便盲目寻求治疗。
“在0-6岁,儿童的发展是很迅速的,但发展的快慢各有不同。有时候他们的行为表现很容易被家长过度重视,因此科学判别很重要。”
在中国大约有60-180万自闭症儿童。最近的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,孤独症发病率已达1%—3%,不再是一种罕见症,男女比例为4∶1,且50%—75%的患儿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。
1、缺乏社交性沟通
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三岁了不会说话就去医院问诊,但其在问诊过程中会告诉医生,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一点都不会说。
只是经常自言自语,不知所云,有些像“外星语言”;有时会鹦鹉学舌,不会正确使用人称代词,比如问“你叫什么”,他的回答也是“你叫什么”。
这是典型的缺乏社交性沟通,不仅仅是不说话,还包括缺乏非言语沟通,比如眼神、姿势、手势的互动交往。
2、兴趣狭隘
大多数孩子在日常交往中往往会用到语言和目光交流、手指指物等肢体语言。
而孤独症孩子与他人无目光交流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呼之不应,不会与人分享喜欢的事物,对父母缺乏依恋情感,较少有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。
这是兴趣狭隘的表现,缺乏对同龄孩子应有活动的兴趣,对通常的玩具不感兴趣,可能会对一些奇特的东西特别情有独钟。
3、刻板行为
孤独症儿童不喜欢被人拥抱,喜欢原地转圈、反复观看特定的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,对动画片不感兴趣。
这就是刻板行为,常常会出现和其他孩子明显不同的重复动作或刻板行为。
儿童心理发育不是一成不变的,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。
比如学龄期儿童如果常常喜欢一个人玩耍,不能和同学分享有趣的事情,这是不正常的。
而1岁多的孩子就非常喜欢自己玩自己的玩具,不能因为有这样的行为就怀疑自己的孩子患有孤独症。
建议家长怀疑自己孩子可能有问题时,应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,切莫自己给孩子乱贴“标签”。
孤独和孤独症是有概念的区别,不能混淆使用。
孤独,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心理状态,是一种主观地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和疏远的感觉及体验,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,而非客观状态。
其实,我们回想一下,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“孤独”的心理经历。
1、≥六个月:没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高兴的表情;
2、≥九个月:没有和周围人互动的声音、笑容或者是面部表情;
3、≥十二个月: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缺乏反应;
4、≥十二个月:没有婴儿语;
5、≥十二个月:没有和周围人姿势上的互动,比如:指东西、让别人看一个东西、伸手去拿东西或者是招手;
6、≥十六个月:没有语言;
7、≥二十四个月:没有有意义的两字短语(模仿别人或者是重复别人说话的不算)。